慈濟~慈善訪視是每一位慈濟委員的本分事 釋德汎  為響應上人指示:「慈善訪視是每一位慈濟委員的本分事!」鑑及慈善志業為 慈濟之根本及重點工作,故每在靜思茶道課程中皆呼籲大家,務必身體力行慈 善訪視或環保工作,才能見苦知福、才能惜物愛人;唯有「做中學,學中覺」 ,心中有所體悟,則手中的茶器才能變成法器,才能透過茶水接引人汲取法水 ,共同投入慈濟慈悲濟世志業! 籲請四大志業合心齊力從慈善再起步-------- 2007年元月 上人說:「一年有四季,慈濟年輪則有四大志業,每十年建立一項志業,四個 十年完成四大志業,再來的第五個十年,應該要回歸慈濟年輪,從慈善再起步 ;過去是為臺灣開慈善門,現在則要為世界開慈善門。」 2007年二月 上人說:「慈善是拔苦工程、醫療是生命工程、教育是希望工程、人文是心靈 工程,須不斷地往前行,不可停擺。」上人向大家表明「四大志業合一,踏出 國際之門」的期待,希望四大志業平行普遍全球。 2007年四月 上人對人文志業說:「有時你們要到苦難地區採訪,若是可以與慈善志業結合 ,慈濟人也可以順道一起去為當地做一些事。所以我希望大家的力量能多加結 合,但要以『平安』為首重之務,去救人的人也要很平安,把自己的團隊照顧 好,才能付出力量照顧其他人。」 2007年七月八日,全省合心訪視幹部研習會 上人說:「慈善訪視是每一位慈濟委員的本分事!」 以下為上人在會中之開示摘要﹙收錄seo在衲履足跡秋之卷﹚---- 慈濟志業肇始於慈善,合心訪視幹部們皆是資深委員,投入慈善 訪視數十年來,累積經驗與智慧。於全省合心訪視幹部研習會中,師 兄師姊也提出許多過去不曾面臨的狀況,共研處理準則。上人則於開 示時表示,現代社會因不斷推展而趨於多元化,自然會有前所未見的 狀況漸次浮現,凡事要以智慧判斷處理;然而慈濟宗門由慈善入門, 秉行慈、悲、喜、捨,此一基準歷久不變。 「慈濟自慈善起源,見習、培訓委員及委員的主要工作是慈善, 行有餘力,才做其他工作。所以希望若在生活中發現有急難事故,或 是病苦、困難的家庭,就能前往適當的幫助,莫感情用事,但是也不 能太理智,要用心評估,重點、直接地了解案家的困難,謹慎拿捏幫 助的方法。」 座中師姊又提及訪視成員人手不足,上人以晨語開示時講述的故 事﹙註﹚教勉,老師父知道年輕比丘一心想要光大寺院,擴增規模, 對於老師父濟助貧苦不以為然,表示要等到將寺院擴充到心目中的理 想,再來廣行布施。老師父臨終將遺言寫在經書扉頁,年輕比丘卻從 未翻閱,他一生庸庸碌碌,汲汲營營,永遠對現況不滿足。等到他終 於看到經書扉頁上的遺言,卻已無力行善…… 「講述這則故事,就是要大家領會『行善、行孝不能等』的道理 ;善事沒有及時把握機會去做,之後會很後悔。慈濟四大志業中以慈 善為首,我也是為了苦難人才創建慈濟,最初的訪視,也都是師父親 自去看的。」上人說道,大家從善門入慈濟,要實際參與訪視,才能 見苦知福,成長慧命。 上人說,如今每年都有四、五千人受證委員及慈誠,理應是人手 增加,而非人力不足。訪視是關鍵字廣告慈濟人的基本要務,社區活動是行有餘 力才參與,協力組長要勉勵組員,讓大家了解本分,懂得調配時間。 上人敦勉,慈濟人外行慈、悲、喜、捨,要做到「無緣大慈,同 體大悲」;從慈善工作見苦知福,也是慈濟宗門的修行法門之一。「 慈濟宗門已立,我們的修行道場就在人群之中,心中有佛,行中有法 ,法中有禪。」「心中有佛,佛心就是大慈悲心,不離慈善;行中有法,秉持佛 心行入人群,就是我們的修行方法;法中有禪,『禪』就是正定、正 知、正見,人人有正知正見,堅定志願。」 上人強調:「慈濟宗門一定要從慈善門而入,見苦知福才能修慧 。佛陀說法首述苦集滅道,不知苦就體會不到寶貴的法理。世上的苦 難人,他們承受的苦都不一樣,這些人生苦難都是法。」 「佛陀喻『三界如火宅』,現在也證明眾生集共業,溫室效應顯 現,使世間災難叢生。若要治世、救世,方法就是要救心;欲救心, 就要進入眾生苦難處,要鼓勵大家培養慈心。」 「協力組假如沒有去訪視、關懷苦難人,根本無法體悟人生疾苦 、人生無常。見『苦』才能了解其苦如何『集』來,從而知道『滅』 苦的方法,就要照著『道』理去修行。」 「慈濟法門,四法四門的第一個門就是協力門,再來是互愛門, 慈濟人之間互愛,彼此和氣共事,就是我們團隊的精神,而所有慈濟 人共合一心,這念心就是佛心,還是要回歸慈善。」 上人教示大家要多與眾生結好緣:「有緣的眾生才能讓我們救得 到。所以接了案,就要著手訪視評估,該幫助的一定要幫助,不要推 卸。」 復敦勉大家要聽師父的法,收看大愛臺「靜思晨語」、「人間菩 提」、「慈濟新聞深度報關鍵字行銷導」、「菩提心要」等節目,師父天天都到 人人家中對大家說話。否則,既不清楚靜思法脈、慈濟宗門,對法門 理解模糊,要如何傳法脈? 「請大家要真的多用心,每年可以安排時間開訪視研習會,提出 訪視時所遭遇的狀況,與社服同仁溝通討論。」 ﹙註﹚ 晨語---- 老禪師帶著年輕的徒弟下山化緣,歸途中遇見餓得奄奄一息的老 婦,老禪師即命徒弟留些乾糧和銀兩給老婦,徒弟有些不情願,但還 是照辦了。徒弟向師父表示自己立志振興寺廟,廣積財糧,屆時定要 救助窮苦百姓。幾年後,老禪師油盡燈枯,把一本經書交到徒弟手中 ,沒能來得及說出遺言就圓寂了。 年輕的比丘繼承方丈後經營有方,不斷擴建原本破舊窄小的寺廟 ,總是想著要等到寺廟更具規模再施濟貧苦。直至年邁體衰,寺廟已 是殿壁輝煌良田百頃,可是幾十年來他卻因忙於建廟而疏於行善,臨 終前,老比丘突然想起老禪師留下的那本經書,當他翻開扉頁,赫見 老禪師當年未及點明的忠告──「助人一次,勝似誦經十年」,但他 再也無力去助貧濟苦了…… 上人於晨語時講述這則故事,啟示眾人,當比丘還年輕時,老師 父已教導他要行善助人,而比丘沒有立即去實行,直到年老時,雖然 寺院宏偉,卻已錯失了許多行善的機會,再如何懊惱、懺悔也來不及 了。 「出家修行,已有好因緣,雖然誦經也了解很多道理,卻沒有實 踐,未若行善助人的功德殊勝。為善得福是千古不變的道理,所以為 善要及時,把握當下,且要引導人往正確的道路,導人向善就理。」 上人以「導」字為「道」下有「寸」勸勉眾人,不只要做「行道者」 ,還要有分寸去引導人脫離是非不分的混沌系統傢俱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n75unzq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